昨晚,泡泡玛特在抖音直播间推广DIMOO新生日记系列挂链盲盒(定价79元)时,直播间内的一段私下对话被无意中录了下来,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。
售价79元的挂链
一名女性工作人员拿着挂链感叹道:“哎嘛,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贵”,另一名男性员工则随即回应:“没事会有人买单的”。这一幕被直播平台公开传播后,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反应,纷纷质疑泡泡玛特是否把粉丝视为“韭菜”,利用高价与IP效应“割韭菜”。
泡泡玛特随即对此事件做出回应,客服表示已对涉事员工启动内部处理程序,但并未透露具体的处理细节。虽然公司否认了“员工被开除”一事,但该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并未平息。
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反思,泡泡玛特是否在过度依赖IP和炒作经济的背后,牺牲了产品的实际价值。部分网友指出,虽然品牌常以高溢价的“情绪价值”吸引消费者,但这次事件暴露的言论让人产生了对品牌信任的严重动摇。
这场“直播事故”不仅揭露了泡泡玛特的定价策略问题,也进一步加剧了其品控危机。此前,泡泡玛特因多个系列的手办出现瑕疵问题而饱受诟病,像“SKULLPANDA餐桌系列”被曝错印品牌名,“迷你LABUBU系列”也因造型缺陷遭遇大量投诉。这些品控问题让消费者对高价商品的溢价容忍度大打折扣,泡泡玛特逐渐失去了曾经的市场光环。
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,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正面临着严峻考验。品牌过于依赖少数头部IP(如LABUBU),而这些IP的“炒作”经济并没有为品牌带来持续的增长。例如,LABUBU系列曾占泡泡玛特总营收的34.7%,但随着二手市场价格崩盘,这一IP的价值被大大削弱。新品的市场反响平淡,消费者对炒作与溢价的疲劳感加剧,甚至出现了黄牛大量抛售二手商品的现象,进一步反映了泡泡玛特的炒作泡沫正在破裂。
随着泡泡玛特股价的持续下跌(自9月以来已跌去超过35%),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品牌形象的危机,更是资本市场对其经营模式产生质疑的表现。泡泡玛特的股价暴跌与管理层的决策失误紧密相关,股东们的减持套现行为也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。面对这种种危机,泡泡玛特是否能够及时调整战略,避免成为第二个“李佳琦2.0”,仍然是一个未知数。
泡泡玛特的翻车事件为潮玩行业敲响了警钟:高溢价与过度依赖IP的商业模式,可能会让品牌在热度褪去后迅速陷入信任危机和市场困境。而消费者的理性觉醒,也让这种“割韭菜”的行为变得更加难以容忍。
那么,你之后还会继续支持泡泡玛特或者盲盒产品吗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