苹果公司近年来悄然将部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度,但其在印度的经历远不如预期顺利。近期,苹果向印度德里高等法院提起诉讼,挑战印度新修订的反垄断罚款法,试图规避可能高达380亿美元(约2700亿元人民币)的罚款。根据该法案,反垄断罚款是依据公司全球总营业额计算的,这一条款成为苹果提起上诉的核心原因。
苹果在上诉文件中估算,如果按照该法案对其进行最高罚款(即按2022至2024财年全球服务平均营业额的10%计算),罚款金额可能高达380亿美元。苹果辩称,罚款金额应该仅基于其在印度境内的具体业务收入,而非全球总营业额。这一法律争议反映了苹果与印度监管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,也突显了跨国公司在不同市场面临的复杂合规挑战。
为了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,苹果已经加大了在印度的生产能力,并计划从iPhone 16开始,增强印度生产线的产量以供应全球市场。然而,尽管苹果在印度的生产能力有所提升,针对中国市场的iPhone手机依然是由中国本土的工厂生产。这一策略表明,苹果在全球供应链布局中依然保持对中国市场的高度依赖。
与苹果类似,三星也面临了印度税务当局的压力。2025年6月,印度海关指控三星及其7名高管涉嫌“偷税漏税”,要求其补缴6.01亿美元(约44亿元人民币)税款。印度当局认为,三星通过技术和管理控制印度代工厂,按产能占比应补缴所得税。这一事件显示出印度对外国企业的税务审查力度正在加大,进一步增加了跨国公司在印度运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。
